剪纸红、淮剧腔、灶糖甜——苏北民俗的“青春配方”
发布时间:2025-07-15 11:02:2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村口的老戏台蒙了灰,祖传的剪纸刀锁了柜,说好的庙会变成了小商品市场……”近年来,不少地方的民俗活化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要么原样照搬却无人问津,要么过度商业化丢了本真。苏北大地的民俗也面临类似困境:淮剧演出台下多是白发观众,虎头鞋手艺人流传断层,传统庙会渐渐沦为“美食街复刻版”。当老习俗遇上新时代,当乡土味撞上快节奏,如何让剪纸的红、淮剧的腔、灶糖的甜真正融入当代生活?答案藏在那些“活”起来的实践里。
苏北大地上那些“活”起来的民俗,不正是最好的答案吗?在江苏盐城,发绣艺人将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结合,用发丝绣出湿地丹顶鹤等“湿地三宝”,作品走进国际艺术展;在江苏淮安,春节“打春牛”从田间仪式变为城市文旅活动,孩童敲“春牛”祈愿丰收,老人们讲解“劝农勤耕”的古训 —— 民俗的活化,本质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当代价值的重塑。无论是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还是民俗活动的场景创新,这些探索都指向同一个核心:让民俗融入生活,与时代共鸣。
要守护文化本真,让民俗留“魂”。民俗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血脉。苏北的“送灶”习俗,灶糖的甜糯里藏着“上天言好事”的朴素愿望;盐城庙会的“踩高跷”,高难度动作中暗含对农耕时代“登高望远 的向往。活化民俗,首先要摒弃“为创新而创新”的浮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就像淮安的“软兜长鱼”非遗传承,不仅要复原“现划现炒”的古法技艺,更通过“淮扬菜博物馆”讲解其与漕运文化的关联,让食客在味蕾中读懂千年运河故事。
要贴近生活烟火,让民俗有“味”。民俗的生命力在于“有人做、有人懂、有人传”。在盐城珠溪古镇,每逢中秋,老街坊们仍会聚集在百年茶馆里“说大书”(苏北评话),孩童趴在桌边听《水浒传》,茶客们嗑着瓜子接话茬;在徐州邳州,农闲时妇女们围坐在村口,你穿针我引线,一边绣“布老虎”一边传授针法 —— 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正是民俗最好的活化场。苏北的“虎头鞋”手艺之所以没失传,正因它从未脱离生活:外婆给外孙做满月鞋,庙会摊位上有新款虎头帽,在社区非遗工坊里,孩子们跟着老手艺人学绣虎纹,民俗自然能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要对接时代需求,给民俗添“力”。年轻人不爱看?那就换种打开方式:盐城淮剧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1 分钟学唱淮剧”系列教程;宿迁的“柳琴戏”走进校园,与课间操结合创作出“戏曲韵律操”;连云港的“徐福东渡”传说,通过沉浸式剧本杀让游客化身古人参与航海筹备 —— 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找到民俗与当代人的连接点。就像扬州的“漆艺创客空间”,让传统螺钿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的漆艺手机壳、笔记本成为网红文创,老手艺在年轻人的追捧中焕发新生。
民俗的活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古”或“猎奇”,而是让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符号,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坐标。唯有敬畏传统、扎根生活、拥抱时代,才能让苏北民俗既保留“老味道”,又焕发“新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作者:盐城工学院 乐进)
http://hxsy.chinareports.org.cn/hxsy/news/25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