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6月-7月,我校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火热开展。
本次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实践内容包括理论宣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层治理等。各学院、各团队走进基层、走向社会、走入乡村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在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
伯藜学社赴阜阳开展暑期支教活动
7月6日至19日,伯藜学社“‘盐’传身教 ‘皖’美童行”支教团9名师生,在安徽省阜阳市王店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
7月7日,支教开班仪式在王店镇中心小学隆重举行。中心小学校领导、支教团全体成员及小学生代表参与活动。仪式上,中心小学肖利主任对支教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指出,此次活动是两地教育交流的宝贵桥梁,更是乡村孩子们开阔视野、启迪梦想的难得契机。支教团成员逐一进行自我介绍,并现场向小学生们赠送了用前期义卖资金购置的“支教礼包”,内含各类学习用品及生活物资。
支教课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内容丰富多彩。支教团精心开设了非遗传承、音乐、科学探索、地理知识、历史故事、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及体育等课程。期间,团队还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与家访活动,向学生家长介绍孩子在校的优异表现,并普及国家相关资助政策,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此外,支教团还向中心小学捐赠了一台水冷空调扇。
支教活动受到当地团委的高度关注。7月13日,支教团应邀赴颍州团区委参加支教交流座谈会,并前往团区委主办的暑托班送课。阜阳广播电视台对活动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支教团的工作赢得了师生一致好评。
7月18日,支教闭营仪式在中心小学举行。仪式上,孩子们以歌声描绘生活美好,齐唱《小美满》和《祖国不会忘记我》。随后,各课程成果精彩呈现,非遗衍纸作品献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心理手语操展现了孩子们内心的成长与思考。在深情的读信环节,支教老师和孩子们用书信倾诉了彼此在支教中的收获与不舍,真挚情感令在场师生动容。
闭营仪式最后,王店镇中心小学肖利主任发表讲话。她表示,盐城工学院伯藜学社连续两年在王店镇中心小学开展支教活动,有效架起了城乡教育交流的桥梁,为校园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相信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激励更多“盐粒子”投身支教,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汲取信仰力量。七月中旬,南通革命纪念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带领服刑人员子女,以革命历史为教材展开红色之旅。序厅中,新四军战士青铜雕像巍然矗立,当志愿者轻声讲述战士为掩护群众牺牲的事迹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敬畏。“烽火南通”展厅内,带着38个弹孔的军旗无声诉说着1943年东乡激战中战士们以血肉之躯护旗的忠诚。在“军民鱼水”展区,王秀英老人蜡像再现了“新四军好妈妈”痛失爱子仍照料20多名伤员的感人事迹。这场沉浸式的心灵洗礼,让孩子们从革命先辈的坚韧担当中汲取精神力量,褪去拘谨的孩子们在分享感悟时,脸上绽放出自信的笑容。

探索AI科技,播撒创新种子。7月10日,南京市建邺区科技苑社区洋溢着科技探索的热情。志愿者们精心策划的“未来小创客:儿童AI技能体验课”火热开展,服刑人员子女与其他孩子共同踏上AI探索之旅。课程从趣味提问“大家的小狗不一样!为什么呢?”切入,老师通过生动案例将AI图像生成原理化繁为简。实践环节中,红马甲志愿者化身“科技向导”,有的俯身指导孩子梳理关键词,运用Deepseek优化创作;有的协助操作即梦平台,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转化为可视图像。当屏幕上跃出充满创意的作品时,课堂瞬间被惊喜的欢呼声点燃。系统化的创作公式总结,为孩子们埋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
“博爱青春”志愿者表示,团队通过红色基因铸魂与科技素养启智的双轨实践,旨在帮助特殊群体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感受社会温暖。未来将持续深化“爱抚心墙”行动,让志愿力量如星火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水资源科普折射生态文明大格局。7月11日,经管学院枫桥团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平台,实施生态科普专项行动,推动科教兴国融入乡村治理。活动聚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通过实验演示、互动问答与动手实践,引导青少年建立科学认知,强化生态责任。
活动以“沙漠生存”提问切入,运用数据和科学阐释,生动转化“水是生命之源”的抽象概念。团队结合生理学及生活常识,深入浅出阐明水的不可替代性,系统解析其多元价值,构建“水为生存之基、发展之要”的认知体系,并针对短缺与污染痛点,强调护水是生存命题,需源头控污、强化治理。
实践环节,团队成员指导青少年用滤纸、石英砂、活性炭搭建简易净水系统。污水过滤实验让青少年亲历由浊变清的过程,深化环保理念,推动认知向“主动护水”行动转化。

土木工程学院开展“非遗青年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土木工程学院“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开展了系列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走进非遗:青年学子对话匠心。6月26日,实践团走进盐城射阳非遗文化馆“国琴”剪纸工作室,开展“青春对话非遗,匠心赓续文脉”活动。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李娴向师生们展示了其母亲姜国琴的代表作《马上封侯》《鹤祥寅虎》等精品。在体验环节,李娴手把手指导实践团成员“折纸对称”“镂空衔接”等基础技法,成员们尝试剪制生肖纹样。建筑学专业的纪尧珺同学感慨:“原本以为剪纸只是简单裁剪,没想到背后蕴含丰富的数学对称原理和文化符号。”成员们还在“非遗直播间”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传承人讲座与创作实践,让青年学子零距离感受剪纸艺术魅力,是高校美育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赓续文脉:非遗传承启迪少年。7月13日、18日,实践团先后走进盐城市盐都区图书馆和南通市栟茶南沙儿童培训中心,开展“非遗传承在少年”返家乡宣传活动。成员们以“剪纸艺术的千年脉络”为主题,通过图文课件和实物展示,为近五十名少年儿童讲解盐城射阳剪纸的历史渊源。他们现场演示剪纸工具使用、技巧及常见纹样的剪制步骤,孩子们围坐一圈,仔细观察,学习氛围浓厚。掌握了基本技巧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尝试剪制“春”字、窗花等图案。初次作品虽显稚嫩,但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就感,兴奋地表示:“原来剪纸这么有趣!我要把作品贴在家里窗户上!”现场老师也高度评价活动“既能让孩子动手动脑,又能感受传统文化,非常有意义”。
“非遗青年行”系列活动通过青年视角的再诠释、新媒体技术的再赋能,让传统剪纸艺术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它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传播之旅,更是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课堂。从青年学子深入学习体验,到将技艺反哺少年儿童,孩子们高举的剪纸作品,生动诉说着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的共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聚光合·e路同行”实践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切实帮助数字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慧社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聚光合·e路同行”志愿服务队于暑期深入基层,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聚焦残障人士、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帮扶。
入户帮扶,传递数字关怀与健康温暖。7月1日-4日,学院联合盐城市亭湖区残疾人联合会、鑫诚健康护理团队,组织志愿者先后走进亭湖区双烈村、三洼村、利民村、新丰东小区等地,开展入户帮扶活动。志愿者们为8户残疾人家庭送去了包含“数字关怀”“健康监测”和“居家清洁”在内的暖心服务套餐。
活动中,志愿者们每天清晨便跟随专业护理员,携带血压计、血糖仪、清洁工具等物资前往服务对象家中。他们协助护理员为残障人士测量血压、血糖,耐心询问并记录用药情况,传达专业健康建议。在保障基础健康的同时,志愿者们更注重解决残障人士面临的“数字困境”。他们详细询问了服务对象在智能手机、常用APP操作以及线上办事等方面遇到的困难,一对一进行耐心指导,并普及了防范网络诈骗、保护个人信息等数字安全常识。
社区负责人对志愿者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志愿者的贴心服务不仅解决了残障家庭的实际困难,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这种专业、细致的帮扶模式值得推广,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助残行列。”
实地调研,关切实践进展与服务成效。7月8日,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唐浩、党委副书记温崇明、团委副书记袁梅、专职辅导员朱越一行专程前往射阳县,在射阳县委常委、副县长白少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海洋等人陪同下,实地调研了芯谷里现代农业基地、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产权交易中心,并亲切看望了正在当地开展志愿服务的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实践活动的进展、成效以及同学们在服务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鼓励大家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在奉献中成长。
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对数字乡村建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及市民中心担任“数字安全大使”,开展了数字需求调研及数字安全普及工作。

电气工程学院“智汇农业,电亮振兴”实践团解码智能农潮
电气工程学院“智汇农业,电亮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近日赴盐都区郭猛镇,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与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技术体验、科普宣讲等形式,学子们亲身探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发展潜力。
校地携手,筑基赋能。6月19日,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段文勇带队,赴盐都区郭猛镇进行调研,就政校联动,打造美育劳育、志愿服务特色品牌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举行了“美育劳育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为后续深度合作搭建平台。6月28日,指导老师单曼曼组织召开行前动员部署会,明确任务分工,团队成员精心筹备,整装待发。

解码智慧农业,探寻振兴新机。7月1日,实践团师生一行10余人抵达郭猛镇,走访了国胜家庭农场、鹏顺家庭农场和盐城七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鹏顺农场,成员们近距离观察了大型水肥无人机、巡田小型无人机的作业场景,并详细记录粮食烘干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细节。国胜农场的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演示,让学子们直观感受到科技提升农业效能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了解到农场面临的高投入成本、劳动力老龄化等现实挑战。在七秒农业科技公司,团队深入调研了物联网技术在土壤墒情监测、大棚环境智能调控等场景的应用,并就系统优化方向与企业技术人员展开探讨,挖掘校企合作空间。下午,部分成员重返七秒公司,深入学习自动化设备操作及多肉植物养护技巧。三名成员更化身“带货主播”,亲身体验“产供销”一体化运营模式。公司负责人周浩分享的“因兴趣返乡创业”成功经历,生动展现了青年人才正成为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农人”力量,更坚定了学子们科技助农的初心。

科普入社区,问卷听民声。7月2日,实践团走进郭猛镇护陇社区、护西村等地,举办“当智慧遇见田野”主题科普宣讲。通过PPT生动对比传统农业与智能绿色农业模式,并以国胜农场“盐莓一号”亩产突破3000公斤的实例,阐释科技赋能的显著成效。宣讲引发居民热烈反响,多位居民表示对智慧农业有了全新认识,并表达尝试自动化设备的意愿。活动现场发放300余份调查问卷,广泛收集民意。针对社区儿童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问答”趣味活动,寓教于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科技兴农的种子。收集到的问卷数据,也为团队后续精准开展技术帮扶提供了明确方向。
从平台搭建到深耕实践,电气学子以脚步丈量乡野,用专业连接校地。同学们深刻洞察了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乡村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更促使他们运用专业视角,为农业智能化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与方案。

信息工程学院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急救科普实践
盐城吴滩社区活动室内,志愿者彭光新正俯身演示胸外按压动作:“手掌根部重叠,手臂垂直向下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秒2次。”6月以来,信息工程学院“卫生科普人人知,紧急救护人人会”志愿者团队走进盐城南阳镇社区、盐东社区、海嘉社区、阜宁县吴滩社区等地,依托全市AED普及网络开展急救技能科普。
专业培训奠定实践的基础。盐城急救中心培训科邱科长通过模拟人实操,拆解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等关键要点,演示AED设备“开机-贴电极-听指令”标准化流程,并组织志愿者分组演练婴幼儿及成人海姆立克法。最终,学院35名报名者中仅有11人通过理论与实操考核,成为合格科普员。
科技手段注入实践新动能。志愿者在碧桂园天玺小区“龙虾节”现场设置模拟急救区,通过情景短剧再现“有人突然倒地”场景,吸引居民参与互动;在海嘉社区,志愿者与中学生共同演示“小程序定位+AED取用”全流程,现场系统显示附近AED步行仅需3分钟,引发居民热议:“这为老旧小区急救保障提供了新思路。”
在南阳镇社区,志愿者发现围观群众中老年人居多,便放慢语速,配合肢体动作反复示范。一位村民感慨:“以前不知道AED在哪,更不会用,这次活动太实用了”。实践尾声,志愿者在急救中心留言簿写道:“当看到中学生独立完成AED操作时,才明白科普的意义,让急救技能从课堂走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