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门戈2025世俱杯投注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盐城工学院 -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厚德格致 笃学重行 - 中国·世俱杯「FIFA」官方网站-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
首页动态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通讯员:石媛       责编:闫桥静       审核:宋青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5-09-30 15:20:03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以智能化为核心,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技术驱动与技术互嵌共生的“数字—智能时代”。在此背景下,工程科技作为创新驱动的引擎,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工程教育则成为支撑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工程教育不仅与社会生产方式及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相连,更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摇篮。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中坚力量。ChatGPT、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强大的通用性、渗透性和颠覆性,正在深刻影响知识生产、教学模式与科研范式的转型。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工程教育模式的迭代升级,同时也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卓越工程人才。

“智”联课堂内外,拓展学习发展空间。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学场景的突破性变革,为高校工程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生态。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可打造智能化学习空间,促进师生在多元时空下的协同发展,实现工程教育现代化转型。“数字—智能时代”的工程教育教学环境强调技术的深度嵌入和高度开放,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虚实结合、人机互动的智慧学习环境。这一环境通过集成数字资源与虚拟场景,将物理、虚拟和社会空间无缝连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习活动提供更加灵活和沉浸式的发展空间。推动更多的传统教学资源向线上走、向网上聚,打造分类集成、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数据体系。虚拟实验室和在线协作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强了师生协同发展的可能性。智能化的学习支持系统利用AI算法精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优化学习路径,提升师生协同互动效率,为学生在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上提供个性化、弹性化的深度支持,真正实现课堂内外的智能化延展,推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智”汇学科交叉,打造育人创新范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特征呈现出跨模态、跨学科、跨行业的复杂性,高校工程教育必须突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深度交叉融合。未来的工程教育不仅需要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有机整合,更需将其与艺术、人文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与多元视角。通过人工智能与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可以构建如智能制造、智能材料等新领域的交叉学科体系,为学生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当前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融合困境,探索建立多学科交融的新型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师资队伍、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平台等,推进跨学科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高校应充分利用项目式学习、实验实训等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参与智能机器人设计、控制系统开发等实践项目,强化其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同时,组建跨学科的师资团队与联合实验室,探索多学科交融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通过这种“智汇”融合,高校将能有效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育人范式,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此外,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应坚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智能教学系统可为学生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开展小组活动等。

“智”启工程场景,提升人才数据素养。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工程教育正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深刻变革,逐步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形态和新模式。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师,教育重心也随之转移,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向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探索并完善基于大数据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能力模型,高校能够更科学地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同时推进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精准支持。国际工程界已通过《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三大协议确立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标准,推动了全球范围内工程教育质量的统一。然而,各国在工程教育体系、工程师能力评价、工程师资质认证和技术标准方面的差异,形成了阻碍国际化人才流动的隐性壁垒。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工程师具备数字化思维、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能力以及对国际规则的深刻理解。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优化课程设计,将科研训练、工程实践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从而培养适应国际需求的卓越工程人才。技术的迅速迭代不仅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还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这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新工科建设正积极探索创新路径,以突破传统工程教育体制机制的束缚,紧扣前沿技术,培养真正面向未来的工程师。面向智能化工程场景,工程师必须具备数据与计算思维、建模与仿真技能。高校在将计算与智能技术融入工程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产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针对新兴技术的前沿课程与实践项目,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促进校企间更加及时和高效的互动,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需求的学习体验。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赋能,高校将不断优化工程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在数据驱动环境下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构建适应未来智能场景需求的数据驱动型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政策研究与规划处。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江苏地方工科高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对接机制及实现路径”〈C/2024/01/42〉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新华日报》( 2025年09月30 11版),详情点击: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30/node_11.html#content_1490221


 
来源:新华日报         

copyright: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9  

盐城工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11037185号-1 

地址:(希望大道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希望大道中路1号      

          (建军东路校区)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邮编:224051                  电话:+86-515-88168666